欢迎访问上海三叶草儿童康健园官方网站

从孤独症到社会人是质变,这源于生活实践

2017-12-11 14:52:24 syckids 485

孤独症孩子区别于普通人,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社会性的的缺失,导致孤独症孩子学习和发展困难重重。

孤独症多样信息处理很容易专注于细节,因此流程化的训练对他们来说很实用。比如家务训练,可以成功将孩子从步骤上升到更宏观的技能层面,实现自下而上的思维训练。

从孤独症到社会人的转化,是一种由于量的积累,最后引起的质的提升。从孤独症到社会人的转化,就像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那样精彩,那样深刻。

图片关键词

之所以精彩,是因为,这种转化意味着一个残缺生命的重生;之所以精彩,是因为,这种转化关乎着一个不幸家庭的重生。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它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历经持久煎熬和一次又一次剧烈阵痛之后的进化;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它是“在生活中训练、在训练中生活”的社会性教育使孩子回归人之本性的进化!

“康复”、“和正常孩子一样”、“学会和普通孩子一起玩”……在孤独症面前,多少父母踏破铁鞋,恨不得上天入地,到底应该到哪里去寻找孩子的“社会性”呢?曾有多少梦想,曾有多少付出,曾被多少“治愈”的承诺所诱惑,但成就的不过是利益者的欲望,在一次次追逐时尚方法的道路上,曾有多少次的摩拳擦掌、蜂拥而上,又有多少次的半途而废、失望而归。

社会性,你到底在哪里呢?其实,社会性就在孩子的生活实践中,这就是孤独症孩子社会性教育的“秘诀”。

图片关键词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对“艰苦的生活环境”与“人的社会性超长发展”两者之间关系的一句最通俗的概括。一个“穷”字,反映了一个孩子的生长处境,一个“穷”字,意味着一个孩子从小自我服务和对人、对事的担当机会的增加,意味着一个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做事机会的增加。

正是在大量的生活实践中经过做事锻炼的孩子,比较起其他孩子,更早地具有了“当家”的社会性水平。“当家”,是一个孩子对家庭事务、家庭经济的管理能力的评价,也就是说,一个正常的孩子,在更加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大量地做事,其社会性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这句俗语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启发呢?一个正常人的社会性生长,尚且需要在扎根于生活实践中,那么,对于有社会性发展障碍的孤独症孩子来说,要填补他们在社会性发展上的巨大缺陷,是否需要给他们更多生活实践的机会呢?

为什么在生活中做事,会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因为,生活中到处是社会性教育的机会,生活中,到处可以锻炼孩子的社会功能。

比如,家里的地脏了,需要孩子扫一扫,在“妈妈教我学扫地”中,有我和妈妈的合作关系;饭后,在“我为大家洗洗碗”中,有我和家人的关系,在洗碗的动作过程中,孩子理解了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自己的衣服脏了,需要孩子动手洗一洗,在“我为自己洗衣服”中,孩子拥有了用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做事的体验,这是孩子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做饭的时候没有酱油了,需要孩子去邻居家里借一点,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理解了我和“邻居”的关系不同于我与马路上的陌生人;坐上车,让孩子自己去购买汽车票,回到家,让孩子自己使用钥匙打开家里的房门,妈妈进了超市,让孩子替妈妈看一会儿自行车,爸爸出门忘记了带手机,让孩子给爸爸送去等等…

图片关键词

生活,原本是一个孩子社会性生长的优质土壤,生活中有大量的事情可做,做事,就是解决问题,每一次解决问题,都是在让孩子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当然,都是在促进他们向社会人的转化。

然而,大多数家庭的悲剧在于:一方面焦虑于孩子的社会性缺陷,另外一方面,却又不给孩子含有丰富“社会性营养”的生活土壤,不舍得让孩子去做事情,不舍得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反而像拔苗一样,将社会功能低下的孤独症孩子从生活的土壤中拔出来,然后,又花高昂的借钱,买来人工配置好的“营养液”,往叶子上喷洒“营养”——就社会性教育而言,剥夺孩子的生活实践,不让孩子做事情,这无疑是做了舍本逐末,舍近求远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富裕,带来了越来越优越的生活,但,也许这恰好也给孤独症孩子的社会性康复带来了致命伤。一方面使孩子处于动机饱和与过度保护中养尊处优,另一方面,又幻想着孩子社会性的康复,这如同自己揪住自己的头发让自己离开地面一样,自相矛盾。让孩子在生活中动手做事,反而让孤独症孩子的社会性教育走上了捷径。

“再富不能富孩子的”,这是一个成年孤独症康复者的妈妈语重心长的一句话。没有在做事中体验各种感受,没有在做事中理解人与人的关系,没有在做事中积累知识经验,没有在做事中了解物质世界,我们何谈让本来就有理解障碍的孤独症孩子去学会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呢?又如何培养出他们的社会功能呢?

底面——我们丰富孩子的社会生活实践,“在生活中训练,在训练中生活”,这是社会性生长的土壤,是社会功能形成的基础。顶面——表示社会功能,位于顶面,即表明了社会功能是丰富生活实践和加强智力开发的最终目标,又表明了社会功能的形成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以智力水平为支柱。社会功能的宽度取决于孩子参与生活的广度,智力水平的高度则影响着社会功能的高度。有着同样的生活实践感知的孩子,智力水平越高,社会功能则越高。在中等智力水平以下,智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功能的康复水平成正比例。

从孤独症到社会人,转化是如何实现的呢?从“孤独症”到“社会人”,转化起源于生活实践,转化依托于智力开发,这就是答案。